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实现乡村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赋能乡村振兴,贡献文化强国建设,有效提升青年学者的科研创新能力,促进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及其他学科的交流,由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联合主办,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乡村文化发展研究院、贵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财经大学乡村文化发展研究院共同承办第二届全国乡村文化高层论坛暨“乡村文化创新与文化强国建设”学术论坛。经专家评审,评选出50篇优秀理论文章,其中刘凤萍、裘婧灵等人共8篇获一等奖;敖双莹、陈怡思等人共16篇获二等奖;安雅梅、曹斌等人共26篇获三等奖,请以上所有获奖学者按时参加本次会议,具体会议时间、地点及议程安排请留意后续正式通知。公示期3天(9月25日-9月27日),如有异议可在公示期内向本单位反映,联系电话:18502749566、13297977595。
附件:
| 一等奖(8篇) | 
|
| 姓名(按姓氏拼音排名) | 单位 | 论文题目 | 
| 刘凤萍等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共生治理:乡创特派员以文兴产的乡村新内生发展逻辑 | 
| 裘婧灵 | 浙江大学 | 乡村文化振兴中农民主体性发展的三重向度考量 | 
| 单光新 | 云南工商学院 | 习近平文化思想与边疆民族地区文化安全的内在逻辑研究 | 
| 姚佳利 | 武汉大学 | 赋能视域下社会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模式与探索路径 | 
| 余智勍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价值重塑、组织再造与利益联结:党建引领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三重机制 | 
| 张福雲等 | 新疆师范大学 | 文化润疆工程: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边疆文化实践 | 
| 钟乐义等 | 贵州财经大学 | 全过程人民民主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困囿与突破 | 
| 周光振 | 四川大学 | 从“日常意识”走向“精神生产”: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视域下乡村文化再生产机制研究 | 
| 二等奖(16篇) | 
|
| 姓名(按姓氏排名) | 单位 | 论文题目 | 
| 敖双莹 | 西南大学 | 挖掘·阐释·融入:中华传统美德助力乡风文明建设的实践理路 | 
| 陈怡思 | 兰州大学 | 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农民精神生活富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 
| 黄琼如等 | 深圳技术大学 | 赋权理论视角下数字新农人的发展图景与优化路径——以广东连平县为例 | 
| 黄子琪 | 南京大学 | 从传统到现代: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对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镜鉴与启示 | 
| 孔令璇 | 上海大学 | 试论“第二个结合”的出场逻辑、精髓要义和时代意蕴 | 
| 李瑞志等 | 华中师范大学 | 习近平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哲学阐释与现实意义 | 
| 李瑶等 | 合肥工业大学 | 数智技术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内在机理与实践路径 | 
| 梁爽等 | 青海民族大学 | 从“礼治”到“善治”:乡村文化治理现代化转型的创新路径研究 | 
| 林超琴 | 桂林医科大学 | 生态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的机理和路径 | 
| 刘青等 | 中南大学 | 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内在逻辑、价值意蕴与实践指引 | 
| 路梦蕊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数字文化建设的内在机理、现实梗阻与实践路径 | 
| 孟若冰等 | 山东农业大学 |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耕读文化的内涵意蕴与当代价值 | 
| 谢金晶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数字化转型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作用机理与路径支持 | 
| 谢丽 | 贵州财经大学 |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文化振兴:驱动逻辑与实现路径 | 
| 杨海玲等 | 贵州财经大学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文化政策的演变历程与发展趋势 | 
| 郑鑫等 | 湖北工程咨询公司 | 乡村文化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核心价值与独特贡献 | 
| 三等奖(26篇) | 
| 姓名(按姓氏排名) | 单位 | 论文题目 | 
| 安雅梅 | 淮阴师范学院 | 共生理论视域下城乡文化融合发展的应因之策 | 
| 曹斌等 | 贵州财经大学 | 文化认同视域下乡村非遗的活态传承与传播创新融合路径研究——以贵州“村超”为例 | 
| 高琦 | 沈阳师范大学 | 新时代乡村传统美德创新发展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 
| 贺玲等 | 武汉工程大学 | 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湖北“村晚”活动发展研究 | 
| 赖霓 | 贵州财经大学 | “红色+非遗”文化资源驱动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与实践路径——以文旅融合的“黎平模式”为例 | 
| 李唐鹰等
 | 江西农业大学 | 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数智化进场何以可能 | 
| 梁汉昭 | 浙江工商大学 | 唯物史观视域中的精神生产及其当代启示 | 
| 刘博 | 嘉兴职业技术学校 | 乡村振兴视域下中华优秀乡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三重向度 | 
| 刘敏等 | 海原县人民检察院 | 检察机关高质效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探寻——以W市D镇为视角 | 
| 刘晓宇 | 黑龙江大学 | 价值逻辑、现实困囿与实践进路——乡村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三维逻辑 | 
| 罗昆 | 西北大学 | 试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逻辑整体与原创性贡献 | 
| 马艳萍等 | 齐齐哈尔大学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乡村文化建设路径探析 | 
| 沙印培 | 河北工业大学 | 新时代党建引领乡村家风建设的实践研究——以天津市S村为例 | 
| 宋涵彬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以优秀生态文化引领构建绿色生活方式 | 
| 汤啸天等 | 上海政法学院 | 论“牧道法庭”与“冬不拉调解法”在新疆的实践及文化价值 | 
| 王崇任等 | 南开大学 | 革命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创新表达——以西北坡北庄村乡村振兴实践为案例 | 
| 王海鹏 | 西南大学 |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文化乡风建设:显著优势、制约因素与方法出路 | 
| 王正等 | 安徽农业大学 |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文化振兴:作用机理与实践路径 | 
| 韦龙波 | 安徽大学 | “第二个结合”视域下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堵点与突破进路 | 
| 夏文静 | 安徽农业大学 |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文化振兴:作用机理与实践路径 | 
| 许九悦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文化强国视域下乡村文化主体性的逻辑考量、现实困境与纾困路径 | 
| 易沁民 |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 党建引领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内涵解析与实践进路 | 
| 张倩雯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价值共创视角下文旅深度融合驱动乡村文化振兴的运行逻辑与实践路径 | 
| 赵晨希等 | 青海大学 |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历史创造及当代价值 | 
| 赵思乔等 | 西北师范大学 |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历史经验与未来趋势 | 
| 周欢 | 贵州财经大学 | 乡村振兴背景下“短视频+直播”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作用逻辑与实践路径 | 
第二届全国乡村文化高层论坛组委会
2025年9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