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培养我院研究生创新思维、强化实践能力,5月26日晚上7时,我院第二十五期“理论之光”研究生学术论坛在东区教学综合楼C0108举行。本期论坛主题为“村治研究中的社会调查方法运用”,主讲人为马克思主义学院何晓龙老师。

何老师主要围绕社会调查的重要性、社会调查的问题意识、社会调查的方法、乡村调查的实施步骤、乡村调查的成果转化这五个方面进行了系统阐释。首先,何老师开篇指出社会调查的核心在于构建理论与实践的互动闭环,即实践—理论—实践的“大循环”,强调从现实问题中提炼理论,再指导实践。他强调,问题意识应来自社会调查,研究立意需要回应社会实践,避免脱离实际的“伪问题”。其次,针对如何提出有效问题,何老师详细阐述了五个步骤来聚焦“真问题”:一是问题的产生,二是认知框架和观念形成,三是调查者的兴趣和爱好,四是提出问题的陷阱,五是正确的提出问题。他特别强调,研究者需通过扎实的调查验证问题的真实性,提出切实有效的“真问题”。再次,何老师重点剖析了实地调查方法的三阶段操作流程:一是入场阶段,包括转身式入场、闯入式入场、引荐式入场以及官方式入场;二是在场阶段,包括观察、访谈、座谈和参与;三是退场阶段,包括清理与介绍人的关系、清理与报告人的关系以及现场还原。同时,他以“村治调查”为例,展示了如何设计调查提纲,将抽象问题转化为具体调研动作。最后,何老师指出,调查成果的转化是研究价值的关键体现,具体路径包括,一是撰写全面的调查报告,二是以主题撰写随笔,三是转化为学术论文或转化为学术著作,与此同时要注重定性与定量结合。

分享结束后,与会同学就社会调查方法等方面的问题与何老师进行交流,他结合自身学习研究经验,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做出了详尽的解答。
至此,马克思主义学院第二十五期“理论之光”研究生学术论坛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