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刘丹)4月1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改革创新研讨会于南望山校区综合教学楼B1013举办。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室主任付辉、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程华东、江夏区教科院党总支副书记徐强、光谷三小校长范建民、光谷二高书记陈学富、光谷八小校长李娟萍、洪山中学校长陈少祥赴我校进行专题交流,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魏海勇、副院长孙文沛及部分思政课教师、博士研究生共同参会。会议由魏海勇主持。

孙文沛作“中国地质大学‘红绿蓝’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报告。他从“建党精神”“生态文明”“国土安全”三个版块介绍了“红绿蓝”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的建设思路与建设方案,深入剖析各版块在不同学段的侧重点与实施方式,并分享共同体已取得的成果与行之有效的经验策略。

程华东作“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底层逻辑和实践路径”报告。他从建设理念、建设架构、建设平台和建设路径四部分内容分析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逻辑。他指出,共同体建设应强化共同体意识,注重发挥合力作用,串联大中小学研究团队强化交流合作,将建设过程中的有益经验加以固化并广泛推广。

付辉作“如何实现‘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协同创新研究”报告。他强调,一体化协同研究应从成果孵化转化、创建培育合作试验校等方面创新,坚持问题导向、时代导向、国家导向、前沿导向、成果导向、协同导向、特色导向、地域导向,稳步推进定期研讨制度、对话沟通制度、资源共享制度、成果共育制度等制度建设。

徐强作“‘全域德育’: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江夏蓝本”报告。他介绍,江夏区在武汉市率先组建学校德育工作指导中心,负责全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统筹管理、专业研究等工作。通过构建完善的全域德育工作体系,创新“全科、全员、全程、全面”育人的全域德育理念,完善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核心的多极联动合育德育模式。

李娟萍作“思政教育:点亮学生的精神灯塔”专题报告。她从筑牢育人根基、深耕育人土壤、涵育精神品格、凝聚育人合力、激励成长自觉五个方面详细介绍了“成成教育”特色德育品牌,并分享了“党建+德育”双轮驱动、“学科+节日”“学科+思政”“学科+生活”育人模式、“一步一景皆育人”思政文化场域等德育案例。

陈学富作“党建引领思政铸魂的双融合项目”报告。他分享了双融合的成功经验:完善顶层设计,探索“党建+”内容体系,积极构建党建联动思政、专业、实践、生涯规划的育人模式;坚持立德树人,推进“大思政课”模式转变,在实践中总结出“故事化、生活化、信息化、活动化”的“四化”思政课程体系。

范建民作“五育融合背景下育人路径的实践探索”报告。他从“和乐教育”办学理念出发,分别介绍“和乐”德育、“和乐”管理、“和乐”课堂的具体实施情况。他指出,“和乐”德育模式打造了特色鲜明的“和乐”校园,有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现代少年,最终实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和谐共生、共生共乐。

陈少祥作“感知幸福 看到成长”报告。他强调,教育不应仅聚焦成绩,更应注重师生内心的幸福体验及成长过程中的点滴收获。他分享了学校的创新举措:开辟“三味‘蔬’园”,让学生参与播种、照料与收获,于辛勤劳作间体悟付出带来的幸福果实;设立涂鸦墙,为学生搭建自由创意的专属天地,见证其艺术才能的灿烂绽放。

魏海勇作总结讲话。他对各单位领导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对各单位的精彩分享表示由衷感谢。他说,此次研讨会充分展现了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改革的多元思路与丰富成果,为各单位深度交流搭建了优质平台,促进了思想的碰撞与经验的共享。他建议强化校际联动,整合各方资源,完善协同机制,不断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走深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