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地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5年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举行

    来源:  时间:2025年04月25日 11:02:30  点击:

    (通讯员刘畅、黎仪鑫)4月24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2025年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活动在南望山校区东区教学综合楼B110教室举行。我校质量管理与评价处庞岚处长,我院副院长孙文沛教授、高翔莲教授、郭关玉教授、李蔚然副教授受邀点评,全院思政课教师、研究生现场观摩。活动由孙文沛主持。

    在比赛环节,学院4位青年思政课教师何晓龙、李胜蓝、罗丽娅、刘腾龙,分别以“两个大局”、“从消除贫困中读懂‘人民至上’的内涵”、“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为主题,进行了教学展示。参赛教师们结合各自的教学主题,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展现了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良好的课堂驾驭能力。

    在随后的点评环节,专家评委组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三方面着手,围绕教学设计、内容把控、授课方式、语言教态、教学效果等方面对参赛教师的现场教学表现进行点评指导。

    庞岚处长肯定了参赛教师们的教学设计,强调教学反思环节应聚焦问题导向形成可改进的实践路径。结合思政课改革创新,她提出“三提升”建议:一是增强课堂互动性,通过即时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提升学生参与度;二是推进技术融合,合理运用人工智能等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学载体;三是凸显课程独特价值,以深度学理分析、鲜活案例解读,为学生提供书本与网络之外的思想养分,着力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深度与情感温度。

    高翔莲教授聚焦思政课的理论性与思想性,强调教学中需处理好三对关系:一是案例运用的“质”与“量”,经典案例的精当选取胜于堆砌;二是语言表达的“形”与“神”,提出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调、自然得体的肢体语言增强课堂感染力,使理论讲解兼具学理深度与表达张力;三是教学环节的“完整性”,建议在课件中明确呈现思考题、参考书目及作业布置,通过结构化设计提升教学闭环性。她特别强调,思政课教师需兼具“教师”与“表演者”双重角色,在准确传递理论的同时,注重课堂节奏把控,确保学生“愿意听、听得进、记得牢”。

    郭关玉教授从案例选择、课件制作和教学姿态等三方面提出针对性改进建议,强调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如结合校园实践、社会热点等提升内容亲和力。针对“改革开放”等理论性较强的主题,她建议从矛盾分析入手,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层层递进阐释改革的历史必然性与实践路径,确保理论讲解逻辑严密、深入浅出。

    孙文沛副院长对此次竞赛活动作总结。他强调,“课大于天”是高校教师的职业准则,思政课教师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特殊使命,需在三个方面持续发力:一是守好“内容关”,确保教学内容政治正确、学理严谨,将党的创新理论有机融入课堂;二是突破“方法关”,针对学生课堂注意力分散等问题,探索“课堂巡视+积分管理”等互动机制,实现“调动积极性”与“规范课堂纪律”双提升;三是夯实“发展关”,学院将进一步完善思政课教师评价体系,在教学研究、职业晋升等方面提供制度保障,鼓励教师以赛促教、以研促教,努力成长为“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新时代思政课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