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刘腾龙 罗丽娅 曹阳 陈彤彤)2025年11月8日,第二届全国乡村文化高层论坛暨“乡村文化创新与文化强国建设”学术论坛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主办,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乡村文化发展研究院、贵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财经大学乡村文化发展研究院联合承办。来自全国众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社会界的专家学者200余人,围绕论坛主题展开深入讨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湖北乡村文化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阮一帆主持开幕式。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书记刘杰致辞。他强调,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魂”,高校要努力成为乡村文化传承创新的参与者、赋能者,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他从成立湖北乡村文化发展研究院、强化在乡村振兴广阔天地培养人才、构建“地球科学+文化帮扶”模式等三个方面,介绍了学校近年来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领域所做的工作。他希望,以本次论坛为新起点汇聚起更加磅礴的力量,搭建起更加广阔的交流合作平台,共同书写新时代乡村文化繁荣发展的崭新篇章。

湖北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刘超对莅临嘉宾表示欢迎。他说,湖北作为农业大省、文化大省,拥有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和独具特色的荆楚文化,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他强调,我们既要做理论创新的开拓者,构建中国特色乡村文化理论体系;又要做实践路径的探索者,围绕乡村文化振兴前沿问题开展跨学科研究,提出可复制可推广的解决方案;还要做文化传承的践行者,在田野调查中记录乡愁记忆,在教学实践中培育文化新人。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湖北乡村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韩美群主持主旨报告环节。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部部长、文科资深教授,湖北乡村文化发展研究院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徐勇作了题为《乡村文化的功能与赋能》的报告。他强调,乡村具有城市不可替代的功能,乡村文化是在中国根基上生成和适应时代变化并吸收现代文明成果的大文化,当下要通过价值赋能、关系赋能、活动赋能、体系赋能和空间赋能彰显乡村文化独特价值。

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湖北省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乡村文化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喻立平作了题为《文明乡风建设的探索与思考》的报告。他从怎么看、怎么干两个方面对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进行了思考和探索,并提出要从主体激活、组织机制、内容切入、手段创新、目标指向等五个方面推进乡村文化建设。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杂志社社长谢成宇、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魏海勇先后主持院长论坛。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桂华教授强调,新时代群众工作关键在于重建以“共”为基础的村庄生活,以此激活合作精神,达成公共利益。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谭亚莉教授强调,中华文化现代转型需深入挖掘并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将农耕文明遗产与现代要素结合,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毛华兵教授阐述了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核心内涵与当代意义,认为精神生产在数字经济时代已成为核心竞争力。

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权宗田教授从时间、空间和价值三个维度探讨了农业强国建设。

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阎国华教授强调,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需把握“守正创新”辩证关系,既要传承优秀传统,又要注入时代内涵。

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梁伟军教授分析了贵州“村超”现象对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启示价值。

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黎海波教授分析了民族地区零碳乡村建设对全国“双碳”目标的贡献与启示。

武汉纺织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肖述剑教授阐述了党建引领乡村文化建设的价值意蕴、目标任务与实践路径。

安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苏洁教授认为,口传文化通过建构集体记忆、诠释行为规范、促进乡村治理等方式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活力。

贵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和思鹏教授阐释了全过程人民民主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哲学意蕴、内在机理与机制创新。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海金教授表示,红色文化与乡村文化在物质空间、场域、传统根基与历史底蕴上高度契合。
此次论坛举办了青年学者论坛,青年学者分别围绕“思想引领与乡村文化治理”“科技赋能与乡村文化振兴”“文化传承与乡风文明建设”等三个主题展开探讨。
青年学者论坛一由《江汉论坛》杂志社副社长张卫东、湖北乡村文化发展研究院生态文化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研究中心主任汪宗田担任主持人,《学习与实践》执行主编刘江涛、《湖北社会科学》《理论月刊》杂志社社长申华担任评议人。

中国矿业大学副教授姚翼源从数智技术赋能视角切入,认为应通过复归内生人民性等路径,平衡治理效率与公平。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李瑞志对“习近平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进行了深入探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博士研究生余智勍从共同体视角出发,认为党建引领是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关键。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博士研究生刘凤萍认为乡创特派员能够推动乡村内生发展。四川大学硕士研究生周光振从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切入,认为乡村文化正从简单再生产向复杂再生产迈进。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陈怡思围绕农民精神生活富裕展开探讨。长江大学硕士研究生燕军认为志愿服务能够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中村民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创造”转化。河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孙兴业围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展开讨论。
评议人刘江涛主编系统阐述了学术论文审核的四个核心维度,并针对每篇论文的具体问题提出了建设性修改意见。评议人申华社长对与会文章从主题选取、文章框架、写作逻辑及细节等多方面展开专业点评,并建议作者们进一步提升学术水平。
青年学者论坛二由湖北乡村文化发展研究院荆楚文化与乡村文化振兴研究中心主任李江敏、《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副主编朱蓓担任主持人,《贵州财经大学学报》主编张领、《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副主编方长明担任评议人。

贵阳学院教授杨志军分析了贵州“村超”这一文化现象的传播机制。安康学院陕南乡村振兴研究中心教授赵临龙分析了乡村振兴过程中文化产业赋能“农旅融合发展”的有效探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博士研究生许九悦基于文化强国视域,讨论了建构乡村文化主体性的现实困境、理论需要和纾困路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博士研究生张倩雯以多元主体价值共创为切入点,讨论了文旅深度融合驱动乡村文化振兴的运行逻辑。合肥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李瑶认为,数智技术赋能乡村文化振兴需要把握“技术向善、本真守护、主体激活与动能突破”四个层面。武汉工程大学硕士研究生贺玲分析了乡村文化活动载体在推动乡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的独特价值。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裘婧灵认为,农民主体性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呈现出“文化自主性-文化自觉性-文化能动性”的发展过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硕士研究生路梦蕊认为,乡村数字文化建设是涉及生产关系、文化生态与治理结构的系统性变革。
评议人张领主编从文章审稿角度提出了专业意见:一是文章标题要精炼、规范;二是文章要体现出真正的问题意识;三是要重视文献综述的价值和撰写;四是对策建议部分要勇于创新。评议人方长明副主编说到,本次论坛从技术赋能、实践载体、主体建设、价值导向四个层面,全面论析了乡村文化振兴的发展要求。
青年学者论坛三由湖北乡村文化发展研究院乡村文旅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李会琴、湖北乡村文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陈军担任主持人,《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副编审桂莉担任评议人。

河南农业大学副教授韩东云探讨了数字赋能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传承。沈阳师范大学讲师高琦探讨了新时代乡村传统美德创新发展的价值意蕴、发展目标和实践路径。淮阴师范学院讲师安雅梅分析了城乡文化共生发展的现实困境和实践路径。西南大学博士研究生敖双莹讲到应深入挖掘中华传统美德内涵,推动传统美德深度融入乡风文明建设全过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博士研究生宋涵彬认为中华优秀生态文明是绿色生活方式的资源基础。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黄子琪探讨了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对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启示意义。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硕士研究生易沁民探讨了革命老区乡村建设问题。山东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孟若冰回溯耕读文明史,认为小农经济对上层建筑有多重意义。
评议人桂莉副编审围绕学术研究的优化,从概念规范使用、论文精细化打磨、选题落地策略、行文逻辑构建等维度,为参会学者提供了专业指导。她认为本次报告涵盖不同地域实践案例,运用多学科交叉方法,兼具地域性与综合性。共性问题集中在侧重对策应用、研究方法缺乏创新、选题偏宏大,建议聚焦小切口深入研究。
此外,本次论坛还举行了青年学者优秀论文颁奖仪式。分别由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湖北省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喻立平为刘凤萍等8位论文一等奖代表进行颁奖;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书记刘杰为敖双莹等13位论文二等奖代表进行颁奖;湖北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刘超为安雅梅等17位论文三等奖代表进行颁奖。



最后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湖北乡村文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李海金主持大会总结暨闭幕式。三个青年学者论坛的代表分别作了总结发言。

中国矿业大学副教授姚翼源代表青年学者论坛一作总结发言。

贵阳学院教授杨志军代表青年学者论坛二作总结发言。

湖北大学副教授杨海军代表青年学者论坛三作总结发言。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湖北乡村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韩美群进行大会闭幕总结。她对各位嘉宾、专家学者的倾情参与和智慧分享表示感谢。她表示,湖北乡村文化发展研究院将深入贯彻落实二十届四中全会关于健全乡村文化振兴体制机制的部署,心怀“国之大者”,加强协同创新,促进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深度融合与双向赋能,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生动讲好新时代中国乡村故事,贡献智慧和力量。她倡议,将本次论坛凝聚的共识转化为前行的动力,将激荡的智慧融入未来的实践,共同为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