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地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学生动态

学生动态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学生动态 > 正文


    【科创工作】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5年本科生科技论文报告会顺利进行

    来源:  时间:2025年10月31日 08:11:36  点击:

    2025年10月27日,马克思主义学院2025年本科生科技论文报告会在东区教学综合楼B0106教室举行。马克思主义学院郭关玉老师、张洁老师、王明华老师和何晓龙老师应邀作为评委参与本次答辩会。

    图一:评委老师观看答辩

    本次科技论文报告会共有八支团队参加。

    第一支代际纡困队基于山东省威海市的实证研究,聚焦双职工家庭“夹心层”困境与突围路径。该团队以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系统剖析微观、中观、宏观系统的困境表现及成因,并提出强化家庭内部协同与构建跨域支持网络的突围路径。

    第二支青枫聚力队基于新时代“枫桥经验”视域,研究湖北青年参与多元解纷的路径优化,该团队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青年在认知、渠道、效能及支撑体系等方面面临的现实困境,并提出强化党建引领、发挥政府主导等六条优化路径,以促进青年有效参与。

    第三支精媖建功队针对农村妇女就地就近就业问题开展研究。团队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系统考察就业现状、存在问题及成因,并围绕精神焕新与踏实增收提出实现路径,旨在优化农村妇女就业环境,推动性别平等与乡村发展。

    第四支红声薪传队以大学生红色理论宣讲团队为研究对象,探讨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团队在理论阐释基础上,通过实证调查分析功能发挥现状与不足,并从团队自身、高校支持和社会环境层面追溯原因,最终提出优化路径:包括背景优化、输入优化和过程优化,强调通过全流程改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第五支漆蕴万象队以湖北楚漆为例,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于“第二个结合”的创新路径探索。答辩中,分析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以及从第二个结合视域下看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本质,并以楚漆文化为例,探索其在传承方面与教育普及、社会普及、现代技术融合的失衡,并创新型地提出构建“教育-生态-技术”三位一体的非遗创造性转化路径。

    第六支首义传薪队基于对辛亥革命博物馆展品的调研,研究辛亥革命精神的内容和当代价值。该团队以梳理文物、调查研究、剖析内涵、得出结论为总体思路,综合运用三大方法:前期文物研究法,中期调查问卷法,后期实证研究法,得出辛亥革命的精神内涵,并探索出辛亥革命精神的当代价值。

    第七支开物成务队基于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解读,研究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在当代背景下从“生产”到“生活”的理论转型。该团队运用文献研究法,分析了理解劳动问题的关键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两大原则、当代劳动异化呈现三大新特征。最终得出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从“生产”到“生活”的理论转型,将批判视野拓展至生活场域,将解放目标锚定于日常生活,以求其当代发展。

    第八支赤脉青魂队基于威海市五处红色展馆的实地调研,研究红色资源赋能青年红色教育的实践探索。通过综述文献、实地考察、分析案例,得出结论及对策建议,探索出红色资源挖掘与转化、创新教育模式、推进技术赋能与宣传推广等优化建议,以提升红色教育的吸引力与影响力,助力青年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

    图二:八支答辩团队风采展示

    八支团队完成答辩后,郭关玉老师作总结发言,她肯定了各个团队的选题均具有创新性、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但也指出了八支团队在科技论文报告答辩展示环节的不足,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基础,做到“在马言马”。各团队在汇报时应加强与评委、观众的交流,尽量脱稿呈现,以增强听众对研究结论的信服度。

    图三:郭关玉老师总结发言

    至此,马克思主义学院2025年本科生科技论文报告会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