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地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四个自信’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学术研讨会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自信’重要论述研究”开题报告会在我校举行

    来源:院办  时间:2022年09月20日 15:25:46  点击:


    (通讯员:王晓南、谢超)9月18日,由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韩美群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自信’重要论述研究”开题报告会在我校南望山校区举行(线上与线下结合)。湖北省委讲师团主任、省社会科学规划办主任高天琼,党委书记黄晓玫,党委副书记王林清,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校庆办主任储祖旺,组织部部长陈文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郭海湘等出席会议。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武汉大学、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湖北日报》等报刊的专家学者以及我院师生代表参加了会议。


    黄晓玫、高天琼在开幕式上致辞。黄晓玫对韩美群教授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获得立项表示祝贺,并对专家学者的光临指导表示热烈欢迎。她表示,韩美群教授主持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自信’重要论述研究”是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第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为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在“十四五”期间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自信”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深化和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具有重要的原创性贡献,深入系统开展相关研究,对于推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希望专家们提出宝贵意见,以利于课题组顺利完成课题研究任务。

    高天琼指出,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前夕,在中国地质大学七十华诞之际,此次学术研讨会具有特别的纪念意义,也凸显了中国地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的强劲实力。他要求项目组努力做到三个坚持:坚持正确导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论述为指导,用好本土话语、讲好中国故事;坚持与时代同步,真正把研究根植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坚持精品意识,创造出具有创新性、开拓性的调研报告、论文和著作。

    在会议主旨报告环节,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教授、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会长侯惠勤作报告。他认为,韩美群教授的课题研究坚持了三个原则:第一,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自信”重要论述纳入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来考察。“四个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在当代政治站位的根本,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根基,它对于完成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理论支撑作用。第二,对重要论述进行了整体性、系统性研究和阐释,真正的马克思中国化的新飞跃是体现在系统性上的。第三,理论联系实际。除了着力展开理论研究,该课题同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把研究成果和社会思想舆论的引领力紧密结合。他对课题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三点意见:一是继续推进深入研究内容;二是更好地把握四个自信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把握研究对象的实质和精髓,找到拓展课题的真正路径;三是增强对其中经验教训的梳理和总结。

    在开题报告与评议环节,课题首席专家韩美群教授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自信”重要论述,对于新征程推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她从研究现状与突破空间、总体问题和内容框架、预期目标与主要成果等方面进行了汇报。

    韩庆祥、辛向阳、季正聚、傅安洲、沈壮海5位专家先后进行了评议。中共中央党校(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一级教授韩庆祥高度肯定了课题研究,指出团队实力比较强、课题角度比较新、整体论证比较全面,课题研究方向有新拓展并提出了一些新观点。为进一步深化主题的研究,他提出六点建议:第一,进一步从认清、认知、认同、认真进行研究;第二,强化“四个自信”与“自我主张、两个结合、两个创造”的关系研究;第三,坚持研究方法上的系统观,以更加准确地把握“四个自信”这个有机整体;第四,从多个层次去理解“四个自信”的基本概念,包括应然意义和实然意义的,客观和主观的,感情上和理性上的,政治上和心理上的,趋势意义上的和差距意义上的自信等;第五,从本源上深化理解“四个自信”的原因,包括坚守政治防线、筑牢思想防线、精神防线、心理防线,巩固我们的精神长城;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力量、凝聚共识等;第六,从“五史”方面进一步深化理解“四个自信”。

    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研究员辛向阳指出,“四个自信”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之间十分密切,课题研究可以从三个问题加以探究:第一,自信要从哪些方面把握?自信是一种能力和信念,是对未来的一种乐观的情怀,是一种主动精神。道路自信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奇迹,不断创新理论体系,形成新的理论飞跃,不断丰富制度、文化内涵等,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第二,自信从何而来?要从实践中回答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优越性与个人的关系。为此,课题研究要以新的话语体系,即百姓话语、国际话语,让人民群众、学界、社会、国际上能够听懂。同时要有新的方法论、新的视角加以概括。第三,搞清楚“四个自信”之间的整体关系,从大的逻辑观中加以思考、研究。

    经济日报社副总编辑、研究员季正聚表示,对于“四个自信”的内涵及其内容等问题,课题作了较好地梳理。他建议:要站在多维度去理解自信,从比较的角度和历史的视角去分析“四个自信”,如新中国成立初期与当前的比较,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比较等;同时,要从“四史”出发,以大的历史观和文化观为背景来加以阐述,要加强学科建设、学术研究的自信。

    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傅安洲教授指出,该课题研究具有强烈的时代性,最关键的是抓住了解答习近平四个自信从何而来、缘和而生、因何而坚。他提出,目前受国际国内各种因素的影响,在一些社会群体中存在不自信的倾向,对此要分析原因、找到答案。因此,他建议课题研究以问题为导向,着眼于破解真问题,解决深层次难题,直面回应现实问题,并从几个视角提出了破题解题研究中的微观难题。

    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沈壮海教授指出,课题研究要往“深”做、往“实”做、往“新”做,增强其学理性、实践性和前瞻性。为此,他从6个维度提出建议,即重大论断、重大挑战、重大战略、重大实践、重大进展、重大课题这6个重大,强调要结合当前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挑战,从国际国内、正面反面等多为角度,对“四个自信”重要论述进行深入研究、深度认识。

    在专题报告与指导环节,颜晓峰、袁银传、张建刚、董慧、陈娟5位专家作了主题发言。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颜晓峰教授深入阐释了“历史自信”与“四个自信”的辩证关系,指出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厚植历史自信的实践根基、党的百年奋斗历史意义赋予历史自信的价值支持、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奠定历史自信的规律根据、新时代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增进历史自信的强大力量。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袁银传教授指出,课题研究的核心在于“四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实际上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深切文化心理认同。他建议要将文化自信作为研究重点,这是对其他三个自信的认同,只有通过坚定文化认同,才能递进到对道路、理念、制度的认同。

    《马克思主义研究》编辑部副主任张建刚认为课题团队实力强大,报告准备充分,课题结构设计合理。他建议要对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进行更深入、具体的阐释,展开实证研究以便于弄清楚“四个自信”在当下存在的问题以及更深入探讨坚定“四个自信”的世界意义。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董慧教授认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对“四个自信”的诠释和彰显,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者对此应充满自信,并要以中国式的学术来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贡献理论力量和实践力量。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责任编辑陈娟指出课题研究具有整体性、创新性、实践性的突出特点。她建议整个研究要体现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着眼于构建新发展格局。并对课题的框架结构提出了一些具体改进意见,如实践研究落脚于践行“四个自信”的路径上,等等。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阮一帆教授作会议总结。他向出席开题研讨会的各位专家表示感谢,希望课题组继续高标准高质量推进课题研究。他表示学院将定期关注项目进展,及时做好项目管理服务工作,协助韩美群教授完成高质量的研究成果,顺利完成项目研究目标。

    子课题负责人王雨辰教授代表课题组成员感谢专家们的充分肯定及其提出的启发性建议,表示将充分听取各位专家的宝贵意见,进一步深化研究思路和研究计划,通过课题组成员的通力协作和集体攻关,优质高效地完成课题的研究任务。